原创 我们为什么看电影|非典型影迷的北影节观影日记

声明:

编辑部在北影节期间某影院外捡到一本日记本,本文为观影日记节选。

4月16日 晴

刻板印象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看电影?

提问的不一定是安德烈·巴赞,也可能是曾在影院被影迷创飞过的路人,或是沉溺于短视频和游戏的Z世代。

对普通人来说,影院不过是一种正在衰退的娱乐方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囊中羞涩小情侣昏暗的探险地,是焦虑家长假日带娃难得的休息。

是的,我们需要故事。但故事早已渗透到广告牌、报纸、短视频等各式各样的传媒产品中,为什么一定是电影?

对文青而言,电影正成为超越阅读的功能性刚需。比起动辄一周的读书耗时,电影只需两小时,即可高效装X 将品味传递。

众所周知,文青晒观片量=晒存款,晒影单=晒方向盘。作为标准文青:阅片量是不低于1000的,豆瓣top250是不屑一谈的,照片调色是黑白高噪的,文案是中英混杂的,原生家庭是破碎的,人生是旷野的。

永远年轻,永远喜欢苏州河,永远喜欢塔可夫斯基。

文青影迷总是很好辨识,在小西天、798、草场地等地图不定时刷新。穿的大都是黑白灰,渔夫帽,穷苦帆布袋子,中古淘来的首饰,穿带字母带花纹的是要被判刑。

从文艺1.0的丽江大冰藏传佛经,到文艺2.0的原生家庭小波爱玲,再到3.0的自由灵魂伍迪艾伦...文青总在自我否定中迭代。

想要优雅装X,人文社科黑话是基础:他者、凝视、建构、嬗变、先验、存在、投射、悬置、身份、规训。上班太累,他说资本规训,主体消弭;有点寂寞,她说他者消失,原子社会;逛着路边的湖,她聊起诗意栖居;看到园里的猴,他想到原生家庭。

喜欢的导演别说张艺谋,快进到三宅唱、潘佩罗小组、法国火焰派;别聊诺奖,记得聊布克奖、普利策奖、龚古尔文学奖;喜欢的书别说《百年孤独》,快进到《我们八月见》。

总之跟上节奏,不能大众,但又不能太小众。装x是一件很有分寸感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变成“你给我一种疏离感”的段子,或是故弄玄虚的装x男。如果不幸被识破,也不要紧,你就说:“别用标签 judge我 ,这可不新鲜。”

4.18日 晴

准备

一直觉得文青是少数人群,直到北影节开始抢票。血雨腥风,一秒售空。

各大抢票群即影迷接头地,群主热情地分享攻略,做着观影各项调研统计。版本要无删减的,字幕要准确的,屏幕要4k的,空调要凉快的,座椅不要北京礼堂的,屏摄是会被杀的。

只在这时,你才惊觉观影有如此多的门道讲究;只在这时,温和内敛的影迷才同时表现出分享欲和攻击性。

电影院就是耶路撒冷,屏幕就是等待朝拜的耶稣。为什么他们对电影如此虔诚?我决定走入影院去一探究竟。

4.19日 晴

电影的内心探索:言说不可言说之物

北影节第一场,是一部平遥影展上映过的文艺片《杀死紫罗兰》。

故事开篇,女主堇是一位作家,与男友同居生活。一天,因男友出差忘记关门,导致陌生外卖员闯入,对堇实施了性侵。但男友隐藏了没关门的事实,堇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静。自此影片开始弥散对男性的不信任和创伤恐惧。

空调坏了,维修工人上门,堇出于安全感,喊了邻居男生一起,却又陷入另一种气氛暧昧的尴尬中。与男友隔阂求爱未果,堇再次找到邻居,聊起自己的小说《紫罗兰》,两人坐上封闭的摩天轮,气氛再次暧昧。邻居想要拉近距离,从对面坐到堇同一边,此时象征社会道德的铃声响起,堇一边接电话一边坐到对面。

一次探望,堇得知瘫痪父亲的秘密,发现了男性膨胀外溢的欲望。森林野餐时,堇得知保姆怀孕。通过快递的钟表,堇发现了男友没关门导致凶手闯入的真相。原有秩序裂解,女主开始进行反抗。

而后在幻想段落:堇朝着父亲大吼,她依靠抄袭父亲的作品爆火,但她想要取代他,不愿活在父亲的阴影;昏暗中,刺客刺向男友大腿,作为对男友自私报复的具象化;与男邻居的相处,呈现出忽明忽暗的暧昧。结尾,快递员再次出现,女主犹豫开门,丈夫早已接过快递,站在门口。

讲完故事,想聊聊本片的表达:

1.幽暗的女性恐惧和创伤应激。男性欲望强烈,女性无处躲藏。性侵带来的应激和阴影不是当下和显而易见的,而是一种弥散在生活中的阴影。

2.女性视角下对男性的困惑。在堇的视角中,父亲即便瘫痪,却依然坚挺,充满外放的性欲;而男友则让堇感受到被工具化和断联的焦虑;即便被性侵,堇却在思考为什么强暴者会选择自杀。

3.欲望与恐惧的联通。欲望和恐惧,都接近一种心理紧张的状态,而只有道德才能提供辨析。道德一边规训性,一边生产性。人渴望着失序和不伦的欲望刺激,被性侵一方面带来恐惧,一方面带来羞耻和僭越的快感。影片结尾,堇其实是带着恐惧和渴望的复杂期待走向门口,却被男友打断。当然,这种欲望往往与撕裂道德的快感和打破父权的野心紧密联结。

通过探讨身份与关系、欲望与恐惧,导演将对女性心理的探索和理解以影像方式保存,在大众视野中掀起波澜,言说不可言说之物

艺术电影常常游走在内心,向人类灵魂深处探索前进。诸如《处女心经》《偶然与想象》《香蕉天堂》等电影,我们都能从中看到人类那些或隐秘、或尴尬、或深刻的——总归是其他语言难以言说的恍然时刻。

4.22 晴

电影的现实映射:真实、历史与好莱坞

第二场,是股市题材喜剧类型片《Dumb Money(韭菜大战好莱坞)》。

当庄家豪掷上亿做股票市场,散户的钱就被称为“Dumb Money”(傻钱)。本片几乎完全基于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散户联合轧空庄家的故事。2020年7月,COVID-19阴影笼罩全球。34岁的美国人凯斯·吉尔的资产是97427美元。6个月后,他的资产暴增至4700万。

影片中,男主吉尔·凯斯是财务师兼油管播主,All in股票“游戏驿站”,并在华尔街赌场论坛全流程直播。大量散户跟进持有,股票全线飘红,梅尔文资本遭到轧空。结尾,梅尔文资本破产,华尔街再也无法忽视“傻钱效应”。

映后听到观众聊天:“资本主义怎么比我们还共产?”看似戏谑,实则意味深长。似乎我们并不了解这两大阵营的历史,也不了解今天美国人的生活,只能套用到生硬的冷战叙事,化为一种戏谑和调侃。

而影片可贵之处正是呈现了美国的现代日常和底层生活图景

Tiktok神曲、自嘲Meme梗图、廉价啤酒、耐克鞋。外卖员、护士、游戏店员,蕾丝、以及黑人男护的Sugar daddy。他们饿了也点外卖,也会被外放的抖音神曲吵醒,也会用MeMe自嘲。

人类生活如此相似,统归于现代生活的大议题。这种生活的质感,是冰冷的国际新闻、艺术电影所不能提供的。

不时被提醒戴上的口罩,带着反抗和自由的记忆,唤起了全世界的共鸣。

电影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我们观看电影,尝试理解现实,理解世界。

但镜中的现实,常常难以避免主观意识形态。

影片中富豪家的脏猪和其睾丸特写,即是对“阉割富豪”的视觉暗示。基于“富豪都是脏猪”的价值,奠定了此片的基调和人物塑造。但这种观照并不完全等同于现实。

一种电影文化题材的长期大流行,背后正是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社会问题。

造梦是好莱坞电影的本质。在这儿,即便是反映现实,也是为了梦的慰藉。做一场韭菜扳倒庄家的美梦,走出影院,突然想到这电影很可能来自“脏猪”们的投资。

庄家探班剧组,盯着股盘,还得不时叼着雪茄转过头骂两句:

“你丫骂不够狠,还怎么吸引散户?”

4.24 阴

电影的文化反思:科学与理性的阴影

第三场,是曾被禁映的“20世纪第一鬼片”《驱魔人》。

绿色呕吐、180度头部转动、倒立下楼、肚皮刻字...影片采用正剧铺陈和纪录片的拍摄风格,带着混淆现实与故事的野心。

影片讲述了小女孩被恶灵附身,母亲试图用各种途径治疗,均告失败,最后只好请卡拉斯和默林老神父来为女孩举行驱魔仪式。

魔鬼和上帝的斗争,战场就在人心。

影片的前半段,导演为我们不厌其烦的展示着现代医学的恐怖图景。

插入脖颈的银针,喷射的鲜血,冰冷转动的医疗机器,刺眼的灯光,轰隆作响的手术室,将人置身于肉体切割的恐惧,像台耀武扬威的科学引擎。

面对女孩着魔,医生们依旧七嘴八舌地探讨着符合现代医学的解释:这是神经失调症,这是厌食症,这是大脑病变,这是精神分裂症,青少年患病很正常......

一边是五花八门的科学解释,另一边是绝望痛苦的母亲。这带着“病症”论定的权威语汇,却对着魔的女孩束手无策。

正如母亲控诉道:你们不停的开会,讲一些狗屁话,却救不了我女儿。

天使与恶魔,救人与杀人,转换一瞬。

聊一个诺贝尔奖的“黑历史”。

1949年,莫尼兹因发明“大脑额叶切除手术获诺贝尔医学奖”。此手术曾被广泛用于不听话的精神病患者,手术后病人变得“情绪正常,精神稳定”。看似是在拯救,其实是在批量制造半麻木的的“活死人”。

影片正时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科学的阴影和代价、理性阐释的边界

如果不重视心灵的补完重建,未来将源源不断地催生出急功近利的科学怪人,和无法停止阐释的理性狂人,心灵将无以复加的陷入枯萎。

像《发条橙》《战争启示录》《喜宴》《杀人回忆》等电影,用这个世界当今最有力的修辞,起底社会和民族中根深蒂固的顽疾,审视着一切理所当然的正确,不断传递新理念、新思想,拓宽人类的边界。

而这正是电影带给人类的文化反思。

4.26 雨

电影的美学余味:微光与颤栗

第四场,是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的《浮草》。

日本文化受到唐诗和佛教禅宗的滋养,发展出简洁空灵的俳句,及其所生发的物哀、幽玄、侘寂,弥散到日本电影,担起了电影民族性的重任。

物哀生情,幽玄生境,侘寂则在残缺中见朴素之美。

不妨从俳句意境和美学切入本片:

我去你留,两个秋。「正冈子规」谈的,是别离心境。

流浪剧团团长驹十郎,回到志摩半岛,偷偷看望情人阿芳和儿子阿清。他秘密资助母子,却不敢相认。剧团情人寿美子得知此行真相,出于嫉妒,唆使年轻演员加代去诱惑阿清,加代和阿清却真的相爱了,驹十郎恼羞成怒。最终,加代和阿清留下,驹十郎离开,与美子再次踏上流浪之路。

生为蜘蛛,须结网。「高滨虚子」谈的,是命运人格。

谅腐草之荧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即便是真能留下,驹十郎大抵还是要走,他是命运选中的吉普赛式的人物。离别时,驹十郎坐在站台抽烟,观众咂摸到了淡淡地情绪:人生虚浮,命若腐草。

长夏草木深,武士留梦痕。「松尾芭蕉」谈的,是若梦浮生。

影片中驹十郎表演的片段,正是《国定忠治赤城山》中告别故乡的情形。

严铁:啊,大雁哀鸣,朝着南天飞去了……
忠治:月儿也西斜了。
忠治:任步而行,随心所向,踏上那没有目的也没有尽头的旅途。

清水圆月,草木繁花,都是触发幽玄意境的自然暗示之物。

此世,如行在地狱之上凝视繁花。「小林一茶」谈的,是美的探寻。

驹十郎初见已长大的阿清,心情激动,却只能表示克制恰当的情感。

他坐在阿芳家酒馆的榻榻米上,后景是绽放的红色鸡冠花。

鸡冠花的花语是:家庭和睦,美好幸福。

探望结束,主题曲响起,镜头回到鸡冠花,阳光下绽放。

那一瞬,我仿佛感到驹十郎作为父亲的暗喜,看到了阿清从牙牙学语到长大的生命过程。

情感受挫时,鸡冠花则被暴雨打湿。

触发感动的,竟然只是榻榻米外的几朵鸡冠花。

还有导演饱含深情的凝视。

驹十郎和寿美子争吵,画框中两人对向而立,带来隔雨而视的宿命感。红色的伞,还有窗棂、酒瓶,有如文人画上的印章,赋予点睛的神韵。

影片高潮,驹十郎打骂加代,天空飘下戏剧舞台飘洒的樱花瓣。樱花瓣无疑是令观众触发侘寂美学的提示物。

在争吵中,花瓣令观众片刻抽离,感受思考命运的余味。驹十郎为何如此生气?打在美子和加代身上的巴掌,是对阿清无力的愧疚。那一瞬,我们解了父亲的愧疚和悲伤。

遗憾和不完美,正是人与人羁绊的一部分。

在小津的电影中,所有镜头都是静止的。

低机位与榻榻米空间配合,清新错落,赏心悦目。

半开放的纵深空间带来的文化感受

同一镜头中,我们同时看得到前景身体,中景人物,后景窗户。人物始终既在屋内又在屋外——呈现半私人半公共空间。门的半开放,是保持对人际往来的默许。窗户的开放,是保持与自然环境的联通。

这样的空间暗合着小津电影的主题:人际交往所须的必要礼仪。

通常是一些寒暄、幽默、争吵、训诫、体谅。关系的经营和长久需要共同努力,尽管有摩擦,但总是暂时的。争吵后的谅解,嘲笑后的同情,愤怒后的懊恼,宣泄后的仁慈,正是小津想要传递的人情况味。

诚然,小津在战时充当日本国策电影急先锋,及其在战争的残暴一面,是颇有争议的。也正如此,小津电影并不触碰社会现实问题。

我是卖豆腐的,所以我只做豆腐。

小津在自传《豆腐匠的哲学》中把拍电影比作做豆腐,要慢工细活,平淡中蕴藏余味,温情诉说人生悲喜。

时至今日,小津电影中微光与颤栗般的感动,依旧影响着世界影坛。

北影节同期上映的《完美的日子》,呈现了一个日本厕所清洁工的生活余味,正是德国电影大师维姆·文德斯献给偶像小津的赞美诗。他曾狂热地对这位已故的大师表白:

我敬仰他,电影史上最圣洁和虔诚的宝藏!如果我来定义,电影是为什么发明的,我将这么回答:“为了产生一部像小津电影那样的作品。”
如此深深地根植于自己的文化,时间,地点,人群,被浓缩于一个集中的故事范围,反倒使它们能够在自己限定的范围中达到一种不可比拟的深度。

电影呈现着具象的感动,每个动作,每个词语,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带观众进入他们的时代和生活,感受在地的民族美学与文化。

例如,北影节修复展映的其他电影:《美国往事》中美国梦碎的时代创痛;《地下》举重若轻的丧国之哀;《着魔》欲望与道德的破碎之恐...

内心探索,现实映射,文化反思,美学余味。

心灵的披露,记忆的恍然,文化的震撼,美学的沉醉,大概是影迷从电影获得的美妙感受。

不妨以「小林一茶」的俳句作结:

我知道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然而,然而。

文/未铭先生 审/钱琪瑶

发布于:北京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