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那些成功的影视作品,原因不是“爆”出来的,只是尊重专业,尊重创作,尊重表演和价值观而已,不从作品本身创作和传达的内涵去分析评论,非要从花边儿角以及表象上去狂欢,这样成功的作品真正产生的正面意义就被打了折扣。
暑期档正式结束,电影市场出了票房超55亿的现象级影片《战狼2》,于是,一批“传道者”和“取经人”又活跃于影视圈中,无比细致地分析这部作品的成功原因,归纳、总结,渴望复制。但其实,一部现象级作品诞生前,没有人能未卜先知,创作者能做的也只是坚持各环节的专业、认真而已。行业独立观察家@绝对敏捷就影视作品的创作、演员表演、数据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意在警醒梦中人。
影视行业有一批牛人,永远是概念和新名词先行,而这正是资本和外行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法宝,于是整个影视圈就热闹起来了。最近几年流行的概念和新名词人尽皆知的就有十几、二十个,目前还在不断地“发明”中,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影视作品质量直线下降。原因很简单,你费劲八力地给人家讲故事和人物,讲逻辑和桥段,讲内涵和情怀,讲表达的深意……人家根本就没耐心听你讲好吧?这批牛人现在还是很牛,会讲的永远比会做的有优势,而且会长期如此,绝对的中国特色之一。
有时候看看我们的媒体和相关的记者编辑,水平还真不敢恭维,即便我是媒体中的一员。这是个恶性循环,某些媒体在观念形成时便被这些概念先行的人灌输了糟粕,成长后继续生产糟粕,一时半会儿得不到矫正。
网络视频行业发展蒸蒸日上,如果传统电视剧还是继续概念先行、炒作热点词语和疯狂跟风,真的就要江河日下了。网络对受众的精准定位电视台是没有办法比的,特别是几个主要卫视做网络的垫脚石,最终可能会把自己的脚砸了。唯一的出路是视内容为第一优选项目,只有好内容才可以电视台、网络通吃,其它都是流星。
我们这个行业最近两年最大的悲哀是什么?那就是我们本身是一个文化行业,但是许多人却不齿于谈论文化。所有人都在谈资本、谈颜值、谈IP、谈小鲜肉、谈话题、谈概念、谈新名词、谈虚假的数据……谈文化和创作本身的反而都被骂作傻X,都是情商和智商不够的傻子,真正懂专业的人成了外行,啥也不懂的外行成了行业领头羊。
短短三年左右的时间,整个影视圈落下一地鸡毛。如果创作的不能回归创作,制作的不能回归制作,发行的不能回归发行,整个行业只能越陷越深,不要想着别人能来救你,能救你的只有自己。
什么时候起,我们都开始鄙视传统?说要保持传统、尊重传统、延续传统就被人看不起,被定义为“老土”,是卫道士、是迂腐、是跟不上新时代的人,好像一切颠覆传统的都是好的、值得推崇的,不接受就是跟不上时代步伐?我们当然承认多样性,承认丰富多彩,承认创造性和新鲜事物的出现,但是必要的传统决不能丢,并且要保持在核心地位。
西方国家在这一点上比我们做得好太多了,看看它们的影视文化作品就非常清晰地感觉到人家的核心价值观,哪里像我们,短短十余年就忘记自己从哪里来的了?你只要说它们三观不正、数典忘祖,就说你矫情,说你装。
电视剧终究是一门艺术,就算现在的制作播出模式把它整成了快销品,但是骨子里我还是认为这是门艺术。既然归为艺术,它就有多年实践累计形成的创作规律、创作方法、创作标准、创作纪律和传统。发展不是一概否定过去和传统,我总能看到狂欢的队伍激情高涨,但是也能看到退去之后的一地垃圾和满目伤痕。
演员的标准越来越清晰,不达标自然会被淘汰
演员不是用来迷恋的,而是用来尊重的。尊重他是因为他可以深刻塑造不同的角色,能够让观众铭记这个角色,把角色演绎成教科书一般的经典,能够让跟你对手的演员时刻有接不住的吃力,能够让别的角色在你面前立刻显得轻飘起来,这不是帅和有铁杆粉丝就能够做到的。这是由自身的艺术造诣和文化修养决定的,绝不是现在很多演员在任何一部剧中都是一张面孔,演绎每个角色都是他自己,更不是媒体炒作的“颜值即正义”。
有的演员几年没什么戏上演,但是观众依然深深地记得他,他们有时在一部剧中只有很少的戏份,但是决不妨碍他们碾压别人的表演。真正的观众分辨能力是很强的,只有粉丝才看不懂这些,观众是懂得艺术的,而粉丝只知道疯狂的喜爱罢了。
一位优秀的演员不断地接相似度极高的角色,一种是市场对其固定认知造成的,一种是这个演员真的除了金钱就没有别的追求了。如果每部又都是男主或女主的话,那就更加不可理喻了。这种过度消费会极快地把这个演员榨干,然后逐渐淡出观众视野,这么多年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幸存者很少。
有人说一个演员红的时间是很短的,不能不抓住时间多赚点钱,但我认为演员如果尊重艺术,艺术生命会很长,除非你把自己当成了明星,特别是那些具有成为艺术家潜质的演员,被毁掉真的很可惜!可是有几个人能经受得住明星光环带来的一切呢?人性本身的弱点吧。
捧杀在影视圈真的很常见,我觉得如果真的优秀被捧很正常,之所以能被捧杀,更多原因是还没有达到可以被追捧的程度。不可否认我们这个时代成功的偶然性太大了,渠道太多了,理由太莫名其妙了,突然就人尽皆知了,说实话面对这巨大的荣誉没有几个人能继续谦卑,雀跃地接受并享受光环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最后掉地上的时候也别不爽,过度消费自己和过度消费别人都不值得提倡,这个世界有没有公平?似乎有的啊!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平淡是真。
都说本世纪女性觉醒彻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是这种男色之上的觉醒和高度,也真就可以省省了。这些“男人”,纹眉毛、化眼影、擦口红、打腮红、戴耳环、烫头发、穿花衣服、挎包包……就差抢女人怀孕生孩子的功能了。这个世界阴阳两极,雄性就该有个雄性的样儿,极少数基因有点问题的就罢了,全社会推崇不是有病吗?
汪海林说今年是戏骨完胜小鲜肉的元年,这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可是在最近几年被一些影视行业的脑残和被资本左右的有话语权的一些所谓专业人士硬是炒作成了一个真命题,并且给我们行业带来了很多灾难,片酬飞涨,制作成本猛增,敬业精神受到冷落,表演专业受到质疑,替身、扣像、只拍特写、只给短到不可能完成角色的天数等等片场一系列顽疾出现。许多顽疾估计需要很多年才能治愈,有的顽疾还会继续伤害行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水落才能石出,可是水落的过程真的叫人难以接受,面对资本的狂欢,清醒的人真是痛苦。
疯狂到让人心虚的数据,顶端在哪里?
我有点失望的是,影视行业里的很多明白人也纷纷拜倒在虚假的数据下。数据造假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它对于整个行业的伤害大家也有目共睹,尽管让很多人发了横财,但是如果当成通行证、当成依据、当成标准、当成方向盘就有点自绝于观众了。
创作者不能这么干,评论者不能这么干,播出平台这么干危害一样巨大,即便得到了短期利益,长远看弊大于利。反正我看数据问题是快到疯狂的顶端了,拐点很快就会到来,忠告影视圈的朋友们,呈现正向正能量,严守艺术创作的尊严,抓紧作品的厚度和温度,就是下一步的赢家。
老实说,当下如果拿电视剧收视率说事儿,我除了敢拿《人民的名义》举例子,其它剧我一概心虚。这么说肯定有片面性,也有不做数据裸播的电视剧,但是想上排行榜前列估计有点困难。这么说打击面确实有点大,那是你只看懂一层意思。
我还有一层意思是,在数据被动了手脚的情况下,收视率被偷了的电视剧也一样不少。至于你让我说谁买了假数据,这只有当事人心里清楚,圈里的人也都清楚,所以真的不要拿数据说事儿了。依然会看到不少文章列举某某电视剧收视怎样,您还是省省吧,全民皆知的假你觉得当论据硬气吗?
前些天,视频网站起诉刷量公司的新闻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希望这不是一个单纯事件,而是行业的标志性事件,是整顿行业毒瘤的冲锋号。做人不能自欺欺人,做事情也不能自欺欺人,大数据这样一个全社会都非常关注,且关系到很多公司创作方向与未来战略安排的东西,怎么就这样大面积的弄虚作假呢?
利益相关方就这样像被打了麻醉针一样围绕着虚假彻夜狂欢?这是一个很难理解又非常浅显的事儿,所有人都看透不说透,都感觉自己很高级一样,其实往长远了看都是受害方,悲哀的是现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倒霉的那一个!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我们这两年用形式取代了内容,用艺人取代了演员,用数据取代了口碑,用流行淹没了经典,用资本取代了创作,用金钱的话语权取代了艺术的话语权,表面上好像对谁都影响不大,事实上产生的社会深层次影响是目前还不能评估出来的,比如对青少年的影响,比如对社会认知的影响,比如对价值观的影响,比如对全社会审美取向的影响,比如对文艺市场走向的影响,比如对电视台江湖地位的影响等。我看到了很多还在坚守的人,但是他们普遍都很郁闷,这大概就是江湖传说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表现吧。
拓展阅读:
大波经典老剧翻拍在路上,投机取巧之外能否再加点心?
作者: faye
来源:金牌舆情官(ID:jinpaiyuqingguan)
近日《金粉世家》即将被翻拍的消息又在网上传开了,这一次传出的演员阵容是侯明昊、胡冰卿、欧阳娜娜,而早两年的版本是胡冰卿演冷清秋,秦俊杰演金燕西。但至今也没有任何官宣开拍的信息。
实际上,除了《金粉世家》之外,还有很多经典老剧都在被翻拍或正在被翻拍的路上了。
网文IP不够?有群众基础的老剧来凑!
随着大IP网文翻拍电视剧如《楚乔传》、《三生三世》、《择天记》、《大唐荣耀》、《孤芳不自赏》、《醉玲珑》等等,逐渐被消耗殆尽,电视剧制作者们的目光又重新回到了各大经典电视剧身上,于是老剧翻拍的消息不断传来。
作为深受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的民间神话,《新白娘子传奇》在这波翻拍潮中首当其冲。目前已经有三部翻拍剧组在同时进行。有意思的是,这几本翻拍改编的故事,似乎跟我们认知的白蛇传已经相去甚远。
第一部是欢瑞出品的《天乩之白蛇传说》,白蛇是杨紫,许仙是任嘉伦,青蛇是出演过《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谋女郎李曼,法海是茅子俊。
据导演介绍,这部《白蛇传》是一个全新的故事,而且人物性格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白蛇由端庄温柔变成了俏皮呆萌,许仙也改名为许宣并摇身一变成了腹黑的药王谷谷主。
第二部正在热拍的叫《新版白蛇传》,女主是孙骁骁,男主是演过《新还珠》的路宏,人设也变成了麻辣少女白素贞,贱萌书生许仙,禁欲和尚法海。还有一部即将开拍的是华恒美视出品的《新白娘子传奇》。
三部之中,只有这一部是买了原版版权的纯粹的翻拍片。从2015年开始,这部剧就说要开拍了,官方也给出了概念海报,但男女主至今没有官宣。
除此之外,经典的古装轻喜剧《上错花轿嫁对郎》,去年十月由邱心志、唐艺昕、孙耀琦主演的姊妹篇《上错花轿三嫁奇缘》已经播出,而正版的翻拍版本目前百度百科上的消息是拟邀丁仰国作为导演,主演是娄艺潇、赵丽颖、韩栋、袁弘。乍一看似真似假,但是此前这部剧已经用赵丽颖、刘诗诗、李沁等一线小花溜了一圈粉了,不到开拍日似乎一切未拍板。
当然作为经典国产剧的两座大山,琼瑶阿姨和金庸爷爷怎么会被放过呢。
早在2016年,《情深深雨濛濛》就传出再次翻拍的消息,据网上的消息依萍将由赵丽颖出演,何书桓饰演者是新“五阿哥”张睿,杜飞饰演者是张若昀,方瑜饰演者江疏影,只有雪姨还是那个雪姨。而同时,于正编剧新版《倚天屠龙记》的消息网上也是不断传出,虽然于正在今年3月以及16年年底两次否认翻拍的信息,称自己与该剧毫无关系,但近期又有信息说已经进入筹备阶段。
投机又取巧,但缺了心意
虽然翻拍作品很多,但大多数都在口碑方面难掩尴尬:受关注度很高,但口碑却普遍不高,甚至引来板砖无数。有些作品,在尚未开拍之前,就已经触动了观众敏感的神经。
那为什么在众多翻拍剧被批雷人、不好看的情况下,还是有很多电视剧不断被翻拍呢?打磨好的影视剧需要时间和耐心,写出好的剧本更需要时间等候,从网文IP到翻拍经典老剧,或许作怪的还是,影视从业者想要投机取巧的那份“懒惰”。
现在整个影视圈都在被资本、流量控制,并且形成了“唯IP论”,认为IP+演员就能带来流量和收视。像《情深深雨濛濛》《倚天屠龙记》《白娘子传奇》等等这类全国观众几乎都看过的经典电视剧,伴随着其高知名度的是广大的群众基础。例如光是翻拍这些电视剧的消息就足以在网上掀起一波热议。
前作观众基础强大,不仅直接省去了较大支出的宣发,同时经典电视剧都已经成为了一个固定的品牌资产,老剧翻拍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收视率,因此吸引着众多制作方前仆后继。
除此之外电视剧原创一般承担更大的风险,而翻拍就可以避免招商投资的风险。尽管2010年李少红版本的《红楼梦》被网友调侃为《红雷梦》,但这版《红楼梦》首轮播出版权卖到了160万元一集,其二轮和海外卖片以及电视剧周边产品的收入都很不错,李少红的《红楼梦》赚了接近亿元,而通过启用新人又规避了知名演员的高额演出费用,着实是一笔不亏的买卖。
电视剧的内容来源一般可以分为:原创、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改编、真实事件改编,但近年来,编剧原创的电视剧明显减少,而翻拍成风。每一个经典将被翻拍的消息一出来就引来无数网友泪目。不过,当观众在哭泣时,究竟在哭些什么呢?是反对翻拍吗?不,要知道2001年赵薇、苏有朋、古巨基版本的《情深深雨濛濛》也是翻拍,在此之前还有刘雪华、秦汉版本的《烟雨蒙蒙》,而且《情深深雨濛濛》在情节和背景上也做了较大的改动,但在观众的心中,这一版无论是演员还是情节以及拍摄手法都是成功而深入人心的。
可见观众害怕翻拍只是害怕不走心的翻拍。真正走心的翻拍是很难的,没有扎实的积累,没有把原著、前作研究透彻,没有一定的创新,就无法成功。在新的时代,翻拍作品对旧作会有新的解读,有些解读迎合观众需求,缺乏原创力,也缺少原作的生命力,让翻拍沦为雷剧代表。怎样翻拍才会好看,在取巧之外,用心更重要。
注重品质,翻拍也能成为新经典
事实上,古今中外根据经典剧作的翻拍的作品数不胜数,不过通常在第一部原作深得人心的情况下,翻拍这条路是十分艰难的。近期各种经典之作被翻拍的信息不断放出,但网友似乎普遍并不看好。
与其说网友们害怕的是翻拍,不如说更害怕的是烂拍。当观众说怀念经典的时候,并不一定是在怀念第一版,而往往是在怀念刻画最为深刻的那个版本。比如,今年播出的由新人杨旭文和李一桐主演的新《射雕英雄传》,在前面4部经典版本的重压以及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之下,反而成为了豆瓣评分最高的内地版本,可见只要是好的,观众都是认账的。
但是在观众的眼中,1983和1994年版本的《射雕英雄传》依旧是最为经典的,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在看待经典的时候,往往也藏有很大的“偏心”。以《射雕英雄传》为例,其实用今日的眼光来看,1983版和1994版《射雕英雄传》在拍摄手法、布景、道具、特效、化妆等方面都是非常过时的,而主演们的表演也并不是非常完美,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是观众心中的经典,因为这两个版本的《射雕英雄传》里隐藏了观众们对当年亲朋好友一同追看同一部电视剧的温情回忆。
正如豆瓣网友所言,“很怀恋小时候和家里一堆人围着旧式大电视机看《天龙八部》、《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等,一群人守时坐在电视机前,原来这才是我的童年。”
经典在观众这里,除了故事、表演等因素外,还承载着观众美好的回忆——这也是如今大量翻拍都无法实现“超越”的重要原因。以新版《射雕》为例,几乎全班底都启用新人,将成本都花在制作上的该片也算的上是近年,难得的翻拍精品。
总之,还是一句话,不管是不是翻拍,不管翻拍什么样的作品,用心对待总是没有错的。也许再过几年,现在优秀的翻拍作品有可能成为00心中的新经典。